“杨氏三兄弟”多年前和村里打篮球的孩子们合影。 杨佰玺供图
杨氏兄弟带动和培养了一大批篮球苗子。 杨佰玺供图
13号杨佰强是三营镇队的主要得分手。
【资料图】
8月30日晚,三营镇队上场前向观众致意。
杨万栋在“村BA”现场为家乡球队和儿子们加油助威。
孩子们在三营镇鸦沟村杨万栋家门口的土场地上打篮球。杨佰玺供图
43岁的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金轮村农民马玉祥打小喜欢篮球,在球场上跑了半辈子,往篮筐里“喂”过上万个篮球,但他没料到,有一天,自己能到全国赛场上亮个相!
8月30日晚,这个梦想实现了。
这是篮球带给他的惊喜,这样的惊喜是他几十年热恋篮球换来的。不管是在尘土飞扬的土场子,还是在全国“村BA”西北赛区的灯光球场;无论球服是小时候家里用鸡蛋换来的跨栏背心,还是订制的参赛服装,他对篮球的感情是忠贞的、神圣的。正因为如此,他成了球队的精神支柱。
球队里有刚满20岁的小青年,也有三十出头的孩儿爸,他们有的做小买卖,有的当厨师,有的打工务农,有的在象牙塔求学,无论年龄,无论干着什么样的营生,他们和马玉祥一样,深深爱着篮球。队员们经常开玩笑说,可以不娶老婆,但不能没有篮球。
西海固人为什么喜欢打篮球?
在西海固,这是个伪命题。
这样的追问找不到答案,因为一代又一代的西海固人,都对篮球情有独钟。经过长期的积淀和熏染,对篮球的渴望和熟识似乎已经刻进他们的骨子里,融入他们的血液中,成为无法褪去、越来越强大的遗传基因。
“打我记事起,上一辈人就喜欢打篮球,过去篮球稀罕,就团个‘毛蛋’打。谁家院里宽敞,就在边上栽两根木椽,上头钉块木板,再安个铁圈,就成了篮球场。”三营镇鸦儿沟村59岁的杨万栋说,大人耍,娃娃也耍,一辈一辈就这么传了下来。
起初,鸦儿沟村的人都在杨万栋家门口的一块空地上打篮球,雨水少的季节,土场经不起踩踏,一场球打下来,个个灰头土脸。后来日子好过了,杨万栋和兄弟们一商量,凑了点钱把土场子硬化了。近几年,三营镇篮球队为村上、镇上和县上争得不少荣誉,这块由来已久的场地也铺上了彩色的悬浮地板,成了村里最上档次的运动健身场。三营镇还新建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各村的篮球队终于有了室内场地,再也不受雨雪天气的困扰。
全国“村BA”西北赛区比赛开打后,杨万栋家族近20口人驱车到西吉观看比赛,为家乡球队加油,为全国各地的球员助威。杨佰忠的妻子柯荣带着三岁半的儿子杨伊泽、两岁的女儿杨伊沁也来到现场看球,篮球赛的氛围就像家里饭菜的味道一样,百“吃”不厌,无法割舍。
篮球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不可否认,家族式的传承,是篮球文化在西海固地区得以扎根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杨万俊、杨万杰、杨万栋、杨万成、杨万亮等上一辈杨氏老弟兄的熏陶下,杨佰玺、杨佰齐、杨佰忠、杨佰强这一辈年轻人继承了篮球衣钵,又赶上乡村振兴、全民健身的大好形势,他们因为打篮球改变了各自的命运,成了当地的明星人物。
说起明星,就不得不提从三营镇走向全国的“苦孩子”杨文学,因为篮球,他成了耀眼的明星,家庭的际遇也由此改变。
杨佰玺因为打得一手好篮球,被招进三营中学成为体育老师,也是学校篮球队的主教练。在他的努力下,学校培育了一大批篮球苗子。因各种原因,西海固当地很多孩子考不上大学,只能务农或者打工,而篮球可以帮助他们圆梦。
“近几年,银川、石嘴山、固原等各县区高中从三营中学招录的篮球特长生有近百人,最后依靠篮球被大学特招的有好几十人,篮球改变了这些孩子的人生轨迹。”杨佰玺说。无疑,这样的成长之路是极具示范效应的,因此,这里越来越多的孩子迷上了篮球。
篮球也改变着西海固人的精气神
篮球是个团体项目,是团队精气神的化身。一个地方,人人都喜欢篮球,大多数人都能露两手,自然就会产生强烈的比赛意愿。
三营镇过去逢年过节搞篮球赛,后来逢集就有篮球赛,比赛多了,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水平见长。尤其是近些年,自治区体育局在全国率先启动“体育下乡、篮球进村”体育惠民工程,全区所有的行政村都硬化了篮球场,为农民打篮球扫清了场地障碍;再加上连续开展百乡千村农民体育活动月、全民健身大拜年等活动,自治区体育局还专门为农民兄弟量身定制全区农民篮球争霸赛,推动并形成了村级、乡镇级、市县级、自治区级四级联赛的办赛机制,让西海固的篮球基础更加雄厚,篮球文化更加浓郁,篮球水平得到极大提升,逐渐形成了“月月有球赛,村村有球队,人人是球迷的”的篮球氛围。
群众基础是任何体育运动项目得以良性发展的源泉。正因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家族式的传承模式、长期形成的浓厚氛围、不断完善的场地设施、精心设计的赛事活动,西海固小山村里的篮球队才能走出大山,冲向全国。
小小的篮球正在改变着西海固人的精气神。我们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随着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日趋完善,会有更多的“三营镇队”出圈。
本报记者 高晓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