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在位于灵武市东塔镇果园村的宁夏大秦枣产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依次排开的大棚连接成片,和印象中垂直挺拔的枣树不同,大棚内枣树的“身高”基本在1.5米到1.8米,且果枝四向散开垂下,从空中看更像一个近圆形的“果盘”。 (资料图片) “这就是灵武长枣纺锤形技术改造的应用。”杨金国是大秦社的专业技术员,5年丰富的种植经验让他对纺锤形技术的要点烂熟于心,“其实就是降低树高,去除过低的裙枝,把养分更平均地分配给各条果枝,这样才能结出更多果子”。 “以前灵武长枣一直是露地栽培,这几年根据林木场所的生长特点和果实特点,我们一直在进行创新。”宁夏林权服务与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正高职高级林业工程师李国介绍,在进行成熟季节调节、设施装备及栽培技术等方面的更新迭代后,以往只能在9月底见到的灵武长枣,采摘期从3月底延长到了11月。 纺锤形技术就是其中栽培技术创新的“重头戏”。2018年,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专家走进田间地头,向果农普及这项技术。当年的灵武长枣进入成熟期后,原本一棚600公斤到650公斤的产量,经过纺锤形技术改造升级后,直接增长到1900多公斤。每50公斤灵武长枣的上品率也从65%涨到93%。 “一枝换一枝,老枝换新枝;通风向阳,丰产增量;会剪不会剪,先把头摁倒……”这几年,杨金国不仅在推广灵武长枣纺锤形技术改造上成了当地专家,还结合具体操作编了不少顺口溜,用最简单的方法让村民掌握种植的秘诀。宁夏大秦枣产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也在数年摸索和尝试中,逐渐达到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管理,带动村民一起增收致富。 从果园村一路向南半个多小时车程,抵达灵武市郝家桥镇狼皮子梁村。在宁夏银湖农林牧开发有限公司的大棚内,同样一片丰收景象。在企业1.17万亩的基地面积中,特色经济林和设施园艺占比不到20%,却是该企业在毛乌素沙漠坚持20多年的沙漠治理后,向沙漠要效益的成功举措之一。 宁夏银湖农林牧开发有限公司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将大漠、绿野、水域、果园等有机结合,让游客感受别样的西北风情。自2017年5月以来,先后接待游客18万人次,同时带动周边近300人就业,每年发放工资500万元左右。 特色经济林产业具有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可谓是融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绿色富民产业,也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宁夏高度重视苹果、红枣、设施果树、红梅杏等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进特色经济林产业提质增效、优化升级,全区特色经济林产业持续保持稳定健康的良好发展势头。 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不断补齐创新短板,在稳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培育出一批创新主体,不断在种植模式、技术上发力。大力支持引进推广现代经济林种植技术,坚持项目带动示范引领,先后实施葡萄高干水平棚架立体复合种植、大青葡萄架下悬挂避雨栽培、灵武长枣纺锤形技术改造等10余项中央和自治区科技项目,有力促进了果园轻简化修剪、交替控灌、增施有机肥、农机农艺融合等现代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提升产业基地的建设水平,产生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截至2022年年底,全区苹果、红枣、鲜食葡萄等特色经济林种植面积231.1万亩,果品产量131万吨,产值约30亿元。(记者 张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