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安北街十七孔桥
西夏区运动公园拱桥
(资料图)
京藏高速四十里店匝道桥
金凤区观澜桥
滨河大桥
凤凰立交桥
银西高铁跨绕城高速大桥。
西夏区凤还桥。
阅海湾中央商务区水上公园景观桥。
悠阅城过街天桥。
每天上下班,是哪座桥让您和城市串连起来?西门桥,还是凤凰桥,亦或是一座日日踏足而不曾知晓名字的桥;在公园里散步闲逛,又是哪座桥,会让您驻足片刻,享受微风拂面;驾车出行,驶过的又是哪座黄河大桥?在湖城,桥不仅仅是城市的纽带,更是银川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座桥都有它的故事,有属于它的风景。
可您知道银川有多少座桥?有哪些有故事、有看点的桥?近期由银川市档案馆(市地方志研究室)编纂的《银川的桥》一书出版,在这本书中,“藏”着您要的答案。
225座桥,湖城桥水相连的记忆
黄河浩荡,沟渠纵横,湖泊众多,独特的地理地貌与灌区历史,让银川与桥结下了不解的缘分。历史记载的桥梁就数不胜数,随着银川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城乡建设的快速推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塞上湖城”——银川的桥梁建设也突飞猛进,从总体数量、建造技术、风格种类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但在《银川的桥》出版前,尚无专门记载银川桥梁的书籍,《银川的桥》是第一部专门记载银川桥梁的地情类书籍。该书对银川市桥梁建设史进行了系统梳理,收录银川自古至今各类桥梁255座,按照“大河有大桥、湖城有湖桥、新水有新桥、渠桥有故事、沟桥映今昔、立交展新姿、街市有天桥、公园多丽桥”的结构,对收录的现存桥梁地理位置、建造年代、桥型结构等方面做了简要介绍,重点记述了桥梁的诞生过程、历史沿革及桥梁故事,为社会各界人士了解、欣赏银川桥梁,研究、交流桥梁文化提供重要参考。
本书涉及桥梁众多,需对过往庞杂的资料与海量的数据进行细致的梳理、归类,严谨的鉴别、考证以及实地考察。“印象很深的是,一次次到银川市政管理处查询档案,因为所需要素材比较分散,要在大量的档案资料中一个卷宗一个卷宗地翻查,初筛之后再进行精筛、整理、写作入书。写作过程中,很多桥梁没有或缺失关键数据,必须实地踏勘、测量。我找朋友借来专业的路桥测量工具,骑着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一次次去实地测量。”本书执笔人之一、作家、银川地名与地方史研究者李振文说。
考虑到银川引黄灌区自古以来形成的多渠沟、多湖泊的特点,经过权衡,《银川的桥》编辑部决定以水为脉络,对桥梁进行梳理,这既符合本地特点,脉络也清晰,同时也让本地读者更易懂、更亲切。
桥梁变迁,日新月异发展的见证
长桥卧波,小桥流水,立交恢宏……每一个时期,银川都有可圈可点的桥。
贺兰桥(今西门桥),是银川最早的古桥之一,位于银川古城西门外的唐徕渠之上,始建于唐代前期。清代乾隆年间,官方改定的“朔方八景”中的“西桥柳色”,即称此处。此桥也有“唐徕渠第一桥”之称。银川古城的清和门(东门)之外,有跨红花渠的赤栏桥(今东门桥);南薰门外有建于明代的跨红花渠石拱桥——永通桥(今南门桥),不仅建造精美,而且运用了“腰铁连接法”工艺,标志着宁夏建桥技术在当时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准。此外,在今永宁县境内,还有以人名命名的王元桥(今望远桥);跨汉延渠的官桥(今大观桥),明代“宁夏八景”之“官桥柳色”即指此桥。
进入当代,银川桥梁建设的步履逐渐加快,一个属于银川桥梁前所未有的精彩大幕徐徐开启。
公路桥梁方面,银川市沟渠纵横,又有黄河贯穿市境,故桥梁对交通影响极大。
1970年建成第一座黄河大桥——叶盛黄河大桥。20世纪80年代后,各种便桥、危桥全部改建为永久式桥梁。2000年全国公路普查时,银川市三区有桥梁170座,总长5258.8延米。到2005年底,银川市三区有公路桥梁203座(不含城市道路所建桥梁)。
2010年建成的太中银铁路黄河大桥,是当时国内第一座简支钢桁结合梁结构大桥; 2016年4月建成通车的银川滨河黄河大桥,不仅是国内首座三塔组合梁自锚式悬索桥,也是国内跨径最大的三塔自锚式悬索桥;2016年9月建成通车的永宁黄河大桥,是当时黄河上游段及宁夏第一座跨越黄河的双塔双索面斜拉桥;2017年建成的银西高铁黄河大桥,在国内首创主桥钢桁梁“三同步”施工工艺;2018年建成通车的新叶盛黄河公路大桥,则是宁夏首座、当时西北最大的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
城市桥梁方面,1953年动工建设老城西门外跨越唐徕渠的西门桥,1954年建成,为当时市区最大的桥梁。1974年修建银新北路(今属北京路)时建成唐渠桥,后称“兴隆桥”,此后在建设新南环路(今正源南街)时又建成保伏桥,使市区跨越唐徕渠的桥梁增加到3座。20世纪70年代初,新市区(今西夏区)一些工厂企业建成后,新市区和新、老城之间的交通运输量急剧增加,致使包兰铁路与纬六路(今属北京路)平交道口交通严重阻塞,1975年9月公铁立体交叉桥建成通车,改善了这一路段的交通状况。
2005年至今,银川市城市桥梁的修建更是突飞猛进,无论技术、数量、造型和种类等都称得上前所未有、蔚为大观。位于贺兰山路的地标性建筑——朔方桥,为四跨连续独塔双索面部分斜拉桥,塔梁墩固结体系。桥面总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已知建成通车的单幅桥面最宽的矮塔斜拉桥;银川人钟情的“网红打卡地”——七子湖桥,所采用的预应力后张法拱形变截面连续梁桥的施工工艺,当时在西北地区尚属首座;2018年建成的凤凰桥,“金凤展翼”的宏伟造型,不仅让“凤凰城”的美丽传说具象落地,更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靓丽地标景观……
另外,还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立交桥,则是城市现代化、立体化快速发展的生动折射。
除了上面所说的几类桥梁,该书还涉及了部分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而日益增多的人行过街天桥,以及公园里作为园林景观而存在的婀娜多姿的桥。它们,一同构成了银川缤纷多彩的桥梁风景。
银川的桥,是湖城水色的点睛之笔,是日新月异发展的有力见证,是银川城市特色的鲜明元素。银川的桥,不仅是地理上的跨越,而且已升华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跨越。
延续与新生 “看不到”的故事也精彩
“1955年,新西门桥改建到现在的位置上,连通解放街和银新公路,使用了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有4个桥墩、5段桥梁,以及水泥护栏,再配上桥头两端的4根仿古石纹水泥灯柱,整个造型漂亮极了。20世纪80年代之前,每到收获季节,西门桥周边还是孩子们寻觅舌尖美味的地方。唐徕渠畔沙枣树上的沙枣、稻田中的三棱草根茎形成的黑果子和白果子,都是人们的美食。”
“八里桥位于丽景北街与贺兰山东路交叉口向北150米,109国道(京拉线)跨银新干沟处。1974年,原桥所跨排水沟拓为银新干沟,桥亦北移改建,时为三孔双柱工字梁结构,桥名沿用旧名。1986年,八里桥扩建,桥长40.7米,桥面宽12.5米,行车道宽9.5米。桥上有浅色的栏杆,桥两边是绿油油的稻田,每天经过时,嗅着清风吹拂送来稻叶特有的新鲜味,很是舒服。”
“小时候的保伏桥是座木桥,宽四五米,四周都是农田。那时的保伏桥是银川老城西南过唐徕渠的唯一通道。旧保伏桥拆除后,新建的桥梁更名为‘国控桥’,但老百姓仍然叫它‘保伏桥’。”
这是银川市一位叫任全国的退休老干部回忆中的西门桥、八里桥和保伏桥,这三座桥在《银川的桥》一书中都有记录,背后故事也很丰富。
一座桥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尤其是年代久远的桥,总是携带着“满身”的故事挺立在那里。它不仅连接着人们的生活,也体现了建造者的用心。书里书外的故事,都需要品读。
“银川有不少桥很有魅力,只不过我们平时上班、行路匆匆而过,会忽略它的存在。如果你走近它,就会发现很多惊艳之处。记得探访典农河上的丰盈桥时,为了搞清楚桥梁跨度、桥墩方面的情况,我到桥体下仔细察看,才发现它的设计别有洞天。通道临水一侧,26座小型拱门一字排开,由小拱门望去,立于水中的四道巨大桥墩上,又各有九座拱门。行进之间会看到这些大小拱门,交织掩映,互为相通,在水面的映衬下,就像一个缤纷的万花筒。可见规划者的用心、造桥人的匠心,都倾注在每一座桥梁上,等待我们去发现。”李振文回忆道。他也将这段“奇遇”写进了书中。
有些桥名听起来有点“莫名奇妙”,但细究起来又颇有趣味。比如银横公路跨越惠农渠的碱富桥,《银川的桥》编辑组对这座桥梁名称进行了鉴别确认。关于“碱富桥”之名的由来,《银川市地名志》中的记载是:“传其周围多碱,民以采碱致富,故名。”但若考虑昔日银川多盐碱之地的实际,并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这种说法不太合理。编辑组认为,早年间,人们在制作熟羊皮时会用到碱土中的芒硝,但当地人说,过去桥附近都是大碱滩,芒硝这种东西并不需要专门花钱去买。于是,编辑组认真察看了地图和实际地形,发现桥附近过去有碱湖。宁夏方言中“湖”与“富”音近,“碱富”应该就是“碱湖”称呼的演变。再结合当地人和老人们的回忆,这种说法得到了印证。
正如编者所言,《银川的桥》看似在写桥,其实所涉及的内容与领域,远远多于桥本身。除了介绍桥梁的前世今生外,更通过一座座桥,串联起了这片土地上的古往今来。 (记者 倪会智韩胜利 季正 摄)
记者手记
“寻味”家乡的桥
桥在古今诗歌里,也在中外名画中,更“潜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之所以说是“潜伏”,是因为我们很少去真正“打量”一座桥。骑着单车从它身旁悠然而过,我们只看到了它的概貌,或宏伟或平淡;开车驶过桥梁,我们惊叹于它的宽阔或平坦;夜间偶尔经过,在城市的灯光和水波的映衬下,我们会有片刻沉浸在它的美中……但有很多桥,我们并不知道它的名字。
打开《银川的桥》,一串串桥名映入眼帘,听闻者很少。而对于研究者,最初这些桥恐怕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名字。“亲近”这些桥,就成了研究者必须做的功课。本书执笔者之一李振文提到,为了弄清楚一些桥梁的关键数据,他常常会骑着自行车去实地踏勘。为什么骑车?因为一些桥在电子地图上看有行车路,但到了实地发现根本没有路,骑自行车是最方便的。有一次去查看西干渠上的一座桥,正赶上修路,满地堆放着石子,他只好推着自行车步行了七八公里,等看完桥,天已黑了。过程虽然有些辛苦,但结果让人振奋,因为一座资料匮乏的桥被真实记录了,而且用故事、周边的环境让它变得丰满了,他的心中有满满的成就感。所以,在这本书中,有的桥梁介绍或许只有百余字,但也是记录者辛苦所得。
作者能替我们看这些桥,却不能将他的收获同步传递给我们。书中所述的典农河上的丰盈桥大小拱门如何呈现出万花筒的美景?那个周围曾经布满烟火气息,如今已成为文化遗产的满达桥又是什么模样?恐怕只有走到那里,才能有所体会吧!
了解一座桥,不妨就从身边的桥开始,说不定,它有独特的故事等着你来倾听。 (倪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