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记者今天从国家网信办获悉,国家网信办研究起草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将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推动模式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商店,实现软硬件三方联动,方便用户一键进入模式,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2023年9月2日。(8月3日 《法治日报》)
“青少年模式”始于2019年,初衷是防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短视频,该模式除了合理地限制孩子看视频的时间之外,还有禁止未成年人使用平台的打赏、充值、提现、直播、发布观点等功能;而内容方面,推送给用户的也多为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学习课程、科普知识等。后来,“青少年模式”又推广到了网络游戏。
可以说,这个模式为防止青少年沉迷于短视频、网络游戏立下汗马功劳,也起到了过滤不良信息的作用。然而,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青少年模式”存在诸多漏洞或乱象,到了需要升级调整的地步。鉴于此,网信办发布“征求意见稿”,欲将“青少年模式”全面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
表面上看,从“青少年模式”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仅仅是三四个字的变化,但事实上,变化前后却有天壤之别:首先,它年龄段分类细致,比之前更精准地对接未成年人。比如,新的“未成年人模式”把0—18周岁分成立5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各有不同的标准和保护措施。其次,这个模式不再仅仅适用某个单一的手机APP,而是覆盖整个手机端;并且,未成年人用户不能跳过模式选择进入“游客”模式。
再者,该模式协调的是整个移动端,也就是说,一旦选择了“未成年人模式”,是整部手机的大多数功能,都进入了该模式,这样能更高效、更全面地保护孩子。即便是应用程序,也分“成年人”类别与“未成年人”类别。用户选择了未成年人模式,那些只适合成年人的应用程序,就可能会自动禁用。如果孩子想启动“开发者模式”,也需要父母或监护人的同意。
据悉,新的“未成年人模式”将为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分发平台之间提供必要接口和数据共享,能满足未成年人防沉迷提醒、家长监督管理等功能。甚至,我们还可以预期:升级之后的保护模式,将在过滤技术、大数据算法等功能上更加强大,真正杜绝“少儿不宜”的网络信息,推送教育、益智、科普、读书、音乐、体育等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内容。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可以让孩子们增长知识、扩充视野、丰富课业生活;但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对孩子学习成长、身心健康造成恶劣影响,乃至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尽管“青少年模式”是柄保护伞,但这柄伞有漏洞,有必要进行修复、完善、升级,把移动设备的网络保护伞织得更密更牢。所以,我们期待着这部“征求意见稿”获得通过,并尽早实施。(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黄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