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州会盟》演出现场。
在漫葡小镇,不时出现的古装人物,“穿越感”十足。
(资料图)
《塞北侠客行》中的吕四娘和刘公公。
漫葡小镇内缤纷多彩的演出。
近年来,沉浸式体验正悄然席卷全国,花样体验层出不穷:沉浸式演艺、沉浸式空间、沉浸式主题街区……其独特的体验和强互动性的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去打卡。日前,在贺兰山下漫葡小镇推出的《看见贺兰》沉浸式夜游项目,自6月10日正式启动以来便颇受欢迎,也让人们有理由期待更多沉浸式旅游文化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精彩呈现。
感受“沉浸式演出”
能在贺兰山下每天晚上“结一次婚”,是20岁出头的银川艺术剧院舞蹈演员汪佳怡从没想到过的。最近这段时间,每天下午4点开始做妆造,等夜幕降临时,她就会出现在《看见贺兰》之“山河人家”一幕的演出现场——大红的花轿、身穿婚服的新人、张灯结彩的古街,以及周围观众的喝彩,这一场古老的黄河民俗婚礼,让汪佳怡第一次感受到了“沉浸式演出”的魅力。
同样因每天演出而兴奋不已的,还有轻松拿捏“刘公公”人物精髓的剧院相声演员门天。平日里站在舞台上表演传统相声的他,最近变身“刘公公”带游客游历千年宁夏,从羯鼓鼓声到悠远羌笛,从西域幻术到胡旋舞,从边城剑客飞跃天桥决斗,到黄河民俗婚礼现场……缤纷的演出预告在门天完全沉浸式的解说中,更加引人关注,而他这一角色,也在《塞北侠客行》一幕中亮相,投入的状态让他瞬间成了网红。
投入的演出,扎实的创作
虽然辛苦,但说起演员的状态,《看见贺兰》总编剧王国强很是感慨,“真正在沉浸式演出现场和观众开始有了交互,并且得到非常好的反馈和肯定时,所有人都兴奋了,那种被激发出的创作欲和表演欲是很难得的体验。”
演员们能够全情投入,离不开现场沉浸式氛围的营造,更离不开好的剧本。
“夜游4小时,穿越一万年”是《看见贺兰》的官方宣传语,事实上,和这部沉浸式大戏有关的数字,还有很多——7大内容板块,268分钟沉浸夜游,168个穿越古今人物,36出连台好戏,16种精彩演艺,10大狂野玩法……每一个数字所承载的,都是属于银川的历史事件、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而这也是《看见贺兰》的创作根基。
对此,王国强介绍说,在每一幕的大戏中有很多让观众们慕名而来的角色,比如无漏和尚、吕四娘、《侠客行》中的“史昭”等,每一个人物都能从和银川有关的历史典故中找到出处。比如《灵州会盟》这出戏,讲的正是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在经过了几十年的纷争和战火纷飞后,“铁勒九姓”共11个种姓部落纷纷自愿依附大唐王朝,唐太宗接受朝觐后非常高兴,要求使者返回各部后,转请他们的汗王和首领到灵州参加会盟。“在唐太宗看来,这是一次彻底解决北方各民族内部矛盾以及与中原汉族人民和解,进而实现蕃汉大团结的好开端,因此他不远万里来到宁夏。我们便将此盛会进行了演绎,也成为《看见贺兰》中的重头戏。”
观众也是作品的缔造者
非镜框式的舞台、近在咫尺的表演,在看剧过程中与某个演员擦肩而过的瞬间、触发1v1彩蛋剧情……沉浸式演出之于传统演出最大的不同,就是观众不是被动的观赏者,不光是坐在台下看表演,而可以说是作品的共同缔造者。
“沉浸式演艺,重新定义了观众与演出空间‘观看’的关系,以及演员与叙事的‘表演’关系。它打破了单方面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观众在舞台下观看的方式,采取了互动式的体验。”说起这一次的突破,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立红介绍说,沉浸式演艺日益受到游客们的喜爱,为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创造出新机遇。
而为了打造“中国夜游名城”品牌,近年来,银川市陆续推出《不到长城非好汉》《岩石上的太阳》《情系贺兰》等旅游剧目,持续支持《千年古县·梦回灵州》《北疆天歌》《疯狂原始人》《贺兰盛典》等实景演出和沉浸式演艺体验项目打造,策划推出精品夜游产品,“这些尝试,都是在丰富夜游产品供给,也能看到银川的夜游人气持续上升。”
“沉”下去,观众才愿买单
北方民族大学文传学院叶炜教授认为,宁夏全域旅游的发展需要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叙事,而《看见贺兰》这一演艺项目则是提高银川市旅游品位、文化品位的一个重要举措。该演艺项目紧扣历史文化主题,结合宁夏旅游资源开发的内涵,从思想性,艺术性,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比以往的作品有着长足的进步,让游客在白天对贺兰山景区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沉浸式观剧,提高游客对贺兰山人文精神、银川市民生活的认知。
“沉浸式旅游演艺作为近年来崛起的内容产业,在考虑如何让观众更好地‘沉’进去,更注重体验感的同时,还需要提高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只有对各自拥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更深层的挖掘,才能让观众真的‘沉’下去,才会愿意买单。”叶炜认为,未来沉浸式演艺发展会更加重视内容设计,更注重挖掘演出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要在加强故事情节设计、优化体验感上下功夫,讲述观众感兴趣、有特色的故事。”(记者 王敏 李振文 文/图)